2007年12月19日星期三

从张广天“给我力量,毛泽东”谈起——写在毛先生诞辰前夜

与左右各位人士共勉——
张广天何许人?不必我介绍,无意间下载了张先生的“给我力量,毛先生”,解压后有mp3、flash、视频文件各一种,其实都是一首歌,名字就是“给我力量,毛先生”,视频播放看了看,原来就是把毛先生的一些历史照片和网上一些下岗工人游行、穷困孩子读书、煤炭工人挖煤的照片混在一起插花着放,再配上这首歌。
制作水平就不谈了,只想谈谈张先生的用意。以张先生的水平而言,他能够表达的大概就是毛先生战争时艰苦朴素,建国后被人民极为爱戴,现在社会贫富悬殊,人民又怀念他了。这么阐述应该八九不离十了,如果再有什么深意,大家自己找来看看揣摩吧。
这里心平气和、只用中性的词汇来谈谈张先生的立足点——人民为什么要怀念他?
毛先生的一些战争时期的照片可以看出当时延安很困难,艰苦朴素是普遍现象,贫富自然不悬殊,但是当时干部有没有某些特权或者说享有多少特权,大家查查与王实味有关的文章即知,只能说当时不过是没有条件;
到了解放后,毛先生只吃吃辣椒和红烧肉,三年自然灾害毛都不吃肉了;穿中山装,子女不搞特殊化,这些都是后人怀念的理由了。但是毛先生出门坐专列,全国都有行宫,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江青同志做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副组长,毛远新同志执政辽宁、做常委,这些又从何谈起呢?更不必想象如何毛岸英不去朝鲜,现在难道不会是金太阳。
再说说当前的中国为什么会沦落到这个地步,如果都归功于“改革开放”那是大大的冤枉了。
毛先生一立国,先三反五反,从大兴县的斗地主到张炜先生《古船》中描述的那样,将地主都消灭了,子女都发配充军了。这里面有多少冤假错案、多少矫枉过正、多少滥杀无辜现在已无从考证,但是当时中国的农村地主都是象黄世仁这样的吗?大家有时间看看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费正清先生论中国可以发现,当时中国的农村并没有矛盾到一定要一个阶级干掉一个阶级的程度,地主当然是剥削者,但是同时也是乡村的维护者,是乡绅。中国两千社会只有一治一乱的交替,虽然历经内乱和外族入侵,却不曾解体,应该所乡村制度是最根本的基石之一。然而,地主没有了,土地、地主、佃户的平衡也崩溃了。所以之后的历次运动破坏最大的就是农村、受到伤害最多的也是农村。
反右和文革,有人觉得还不够,或者强调是反腐败、反特权,方法不对而已。这两件事破坏的是什么?破坏的是中国社会的道德基准和社会价值体系,具体的例子就不用举了。我敢说改革开放如果早十到十五年,中国社会不会堕落到现在这般模样。毛先生的道德底线在那里,我是看不到的。张先生估计找到了,不妨说说看。
网上各位左右人士,无论怎么吵怎么骂,也没人会说独裁好,德谟克拉西不好,腐败好,廉洁不好;中国古代的帝王无论多么专权多么残暴,都要史官写自己的好话,而不是说要史官写自己如何草菅人命。只有毛先生敢说“秦始皇如之何、焚书坑儒如之何”,我不知这是不是后人的杜撰。
所以说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道德沦丧程度应该说是古往今来、从未有之,不得不拜毛先生之赐啊!
何来怀念之理由哉!
最后,劝天下的读书人都看看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了解一下1949年时中国最清醒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的看法;有古文能力的也可以学习学习《王阳明全集》,看看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在中国最黑暗的朝代里对中国社会的论述。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哈哈哈哈、善哉善哉。。。

2007年5月19日星期六

从天涯的一个帖子谈中国当代知识青年的局限性

最近几天偶尔看了天涯杂谈的一篇帖子——《日本NHK记录片——激流中国--富人与农民工》。
帖子有两页回帖,我粗粗统计了第一页的回帖,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A.正面评价/震撼 50-60%
B.麻木/看热闹/看破一切 15%
C.骂街/人身攻击 15%
D.估计没看过,粪青/强辩 15%
E.愿意行动,改变现状 5%

帖子是在讨论NHK的记录片——《激流中国,富人和农民工》。我相信能够从网上下来这部片子并且看完的人,应该大部分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可以算是中国年青一代的知识青年。一半以上的回帖能够正面的评价这部记录片,并且有强烈的震撼感,而不在意这部片子是由日本人拍摄的,这说明理性的回归,大家承认这部片子的真实性和拍摄的角度。但是从大家的讨论帖子来看,这一代知识青年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富人的原罪问题。大家一直揪住富人的原罪不放,冷静些的是讽刺富人的言行,不屑于他们的小人得志嘴脸,冲动些的就提出要打土豪分田地了。夫子以为原罪的问题是个历史问题,也是个体制问题,如果要清算的一清二楚,那么只有从解放第一年算起了,因为从那时起中国已经实行城乡双轨制了,农民已经开始收到剥削了,清算的权力只有农民有,即使是城市的下岗工人当年也是既得利益者,只不过现在成了牺牲品。
所以说原罪肯定有,怎样对付富人的原罪问题,就是第二点要谈到的。

其次:官商勾结不是本朝的问题,古今中外一直都有。但是九十年代之后最明显的与中国历朝不同的是——政府、商人、“知识分子”坐上了一条船,所有的媒体、舆论甚至大学里的知识分子都在为富人、为富人制度鼓与呼。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之,自古以来,朝廷是朝廷、商人是商人,知识分子是什么,是清流、是史官、是谏官,真正的知识分子和商人是老死不相往来的。为什么会这样?
1.感谢毛主席,经过了反右、文革几十年磨难的知识分子群,能活到改革开放剩下的要么就是不说假话或者不说话的如钱钟书、季羡林几位;要么就是虽然政治失意,但是曾经辉煌的如郭沫若、周扬之流;当然还有曾经辉煌、一直辉煌的人之翘楚如余大师。
2.感谢邓爷爷,先是干掉西单墙,再是。。。。不说也罢,世人皆知。把国内仅有的一些不同声音统统赶到美利坚合众国去也,小小环球几个苍蝇嗡嗡叫而已。
3.感谢江主席,大大提高了“知识分子”待遇,让那些象牙塔中的“知识分子”都变成了知识富人,认真实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真理。
那么“知识分子”与官商结合自然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君不见,李富人的生日宴会上至少可以看到两位大“知识分子”,一位是曾经的大导演谢导,一位是目前炙手可热的主流经济学家(名字就不说了,反正应该不姓厉就姓萧,不姓吴,姓吴的我分的出)
所以说,当代的知识青年(还没有成为“知识分子”)能对于富人的原罪可以做两件事,一是看清原罪,不上船;二是帮助富人认清他的原罪,从舆论上迫使他回馈社会。我想这两件事做好了,社会多少也会和谐一些。至于“打土豪,分田地”的事是不要想了,人家基本上都有绿卡,国外又有户头,不象以前地主唯一的财产就是土地,跑也跑不了。中国真要乱了,第一个跑的就是他们,隔岸观火,到时各位还要请他回来建设祖国。

最后一个问题,当代知识青年不缺少良知,最缺少的是致良知——知行合一。
下面是从百度找到的解释: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便是他(王阳明)教学生的简易直接的方法。如有人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句圣训来怀疑知行合一的命题,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很斗私心一闪念,时时刻刻致良知,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

与各位共勉之。

立此存照,5月20日,此帖在天涯已经被“和谐”掉了。

2007年3月10日星期六

转载——殷海光:什么是知识分子?

照时代周刊(Time)的时代论文所说[1],得到博士学位的人早已不足看作是知识分子。即令是大学教授也不一定就是知识分子。至于科学家,只在有限的条件之下才算是知识分子。该刊在两个假定的条件之下来替知识分子下定义: 第一、一个知识分子不止是一个读书多的人。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必须有独立精神和原创能力。 他必须为观念而追求观念。 如霍夫斯泰德( Richard Hofstadter )所说,一个知识分子是为追求观念而生活。勒希( Christopher Lasch )说知识分子乃是以思想为生活的人。 第二、知识分子必须是他所在的社会之批评者,也是现有价值的反对者。批评他所在的社会而且反对现有的价值,乃是苏格拉底式的任务。 一个人不对流行的意见,现有的风俗习惯,和大家在无意之间认定的价值发生怀疑并且提出批评,那末,这个人即令读书很多,也不过是一个活书柜而已。一个“人云亦云”的读书人,至少在心灵方面没有活。 如果依照上列时代周刊所举的两个条件来界定知识分子,那末不仅中国的知识分子很少 , 即令在西方世界也是聊聊可数。在现代西方,罗素是十足合于这两个条件的。史迪文逊( Adlai Stevenson ) 显然是一个知识分子。在中国,就我所知,明朝李卓吾勉强可作代表。自清末严又陵以降的读书人堪称知识分子的似乎不易造一清册。而且,即令有少数读书人在他们的少壮时代合于这两个条件,到了晚年又回头走童年的路,因此不算知识分子。 维斯(Paul Weiss)说,真正的知识分子没有团体,而且没有什么朋友。赫钦士( Robert Hutchins )认为一个知识分子是试行追求真理的人。 这样看来,作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是要付出代价的,有时得付出生命的代价。苏格拉底就是一个典型。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必须“只问是非,不管一切”。他只对他的思想和见解负责。他根本不考虑一个时候流行的意见,当然更不考虑时尚的口头禅;不考虑别人对他的思想言论的好恶情绪反应;必要时也不考虑他的思想言论所引起的结果是否对他有利。一个知识分子为了真理而与整个时代背离不算希奇。旁人对他的恭维,他不当作“精神食粮”。旁人对他的诽谤,也不足以动摇他的见解。世间的荣华富贵,不足以夺去他对真理追求的热爱。世间对他的侮辱迫害,他知道这是人间难免的事。依这推论,凡属说话务求迎合流俗的读书人,凡属立言存心哗众取宠的读书人,凡属因不耐寂寞而不能抱真理到底的读书人,充其量只是读读书的人,并非知识分子。 海耶克说[2],知识分子既不是一个有原创力的思想家,又不是思想之某一特别部门的专家。典型的知识分子不一定必须有专门的知识,也不一定必须特别有聪明才智来传播观念。一个人之所以够资格叫做知识分子,是因他博学多闻,能说能写,而且他对新观念的接受比一班人来得快。 海耶克的说法没有时代周刊的时代论文那么严格。我对这两种说法都采用。依照海耶克的说法,中国文化里的知识分子倒是不少。时代周刊的朝代论文所界定的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的精粹。海耶克所说的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的本干。前者是一个社会文化的创建的前锋;后者是社会文化创建的主力。时至今日,知识分子自成一个占特殊地位的阶层之情形已经近于过去了。今日的知识分子,固然不限于在孔庙里,也不限于在学校里,而是分布在各部门里。因此,我们现在谈文化创建,已经不是狭义的局限于拿笔杆的人的事,而是广义的扩及社会文化的各部门的优秀人物。在一现代化的文化建构上,经济工作者,工业工作者,农业工作者,以至于军事科学工作者,都不可少。可是,在传承上和方便上,以研究学问为专业的人是“搞观念的人”。我在这里所要说的种种是以这类人士为主。当然,这一点也不意含其他方面的工作对文化的创建不重要。注释: [1]Time,May 21,1965年. [2]F.A,Hayek,The Intellectual and Socialism,in The Inte11ectuals,edited by George B.de Huszar,I11inois,1960,p.372.(选自《中国文化的展望》第十四章)

报告政府,朔爷他回来了!

事情就是这么巧,昨晚睡觉前看了韩少功的《报告政府》,今天闲来没事,恶补了几集《锵锵三人行》,都是朔爷参与的,过瘾,还就是朔爷,那叫有才,小眼睛翻翻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横扫一切牛鬼神蛇,那架势,牛B。
无意中发现和朔爷有两个共同点:一、共同的偶像——曾子墨。不是俺吹牛,朔爷他追星的历史应该没有我长,当时子墨妹妹刚在凤凰出道的时候,俺就粉她了,还在凤凰的论坛留言狎狂了一回,结果自然留言被删除了。
二、共同的认识——女人要是“江浙人、北京话、新思想、旧传统”,那就是用朔爷的话说“范儿多正啊!”
看三人行之前也看到网上的一些评论,说朔爷疯了,在凤凰台臭大街了。三天的节目看下来,不那么回事,朔爷首先给我们带来了精神的愉悦,又让我们再次领会汉语的精妙,朔爷除了有点娘娘腔,还是俨然有当年之勇滴。
觉得朔爷与《报告政府》里的小斜眼牢头很神似,还是借用子墨妹妹的原话“提到王朔,曾子墨并不认同“文化黑客”的称呼,表示人都是复杂,多面的,过去对王朔的采访经历让她感受到王朔也有温和、善良的一面,而“特别怕人对他好”才是他内心一个特别真实的写照。”子墨妹妹肯定也看过《报告政府》了。
推荐两本好书——《报告政府》和《墨迹》。
朔爷是性情中人,说实话,觉得他们家老徐可没法和子墨妹妹相提并论,只是朔爷觉得她范儿正,那就好歹算个“狼才女貌”吧!

2007年2月10日星期六

人间最重是非心

如题,还是说关于《贞观长歌》的事,谁让这部电视剧又臭又长呢!整个八十多集,天天1套放不说,还在3套里搞些访谈来宣传。
那天无意中看到了导演吴子牛的访谈,老吴的一大卖点就是说自己决不拍戏说,有段话这么说来着:“请了几个历史学家看,都说这玩意儿太忠实于历史了,都批评我们编剧对历史研究得太仔细了”。领教了,心里有这么个印象,并且这吴导似乎以前口碑不错,不象张导、陈导他们,已经臭名昭著了。没想到第二天羊城晚报娱乐版就有人写文章反映《贞观长歌》里面用的都是明朝的雁翎甲、斩马刀,与历史严重不符啊!过几天好象又看到说吴导夫人没事上天涯论坛去溜达,发现那把老吴批的体无完肤,有没有问候太夫人就没有考证了,反正吴夫人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
这让我想起来老罗骂韩美林教授的MP3了,活该!你TM就承认你戏说了,人家也不会瞧不起你,你Y自己戏说了,还拍胸脯说俺在拍《大国崛起》这样的科教片,人家不板砖拍死你才怪。
今天俺也学习了一下二十七、八集,把俺气的,小样,拍死你!
就不说那五十多岁唐老师扮秦王二十多岁登基吧!史书云:太子李承乾被废之前,他亲妈长孙皇后已经死了,你还把个死人从坟墓请出来给他当妈,怨不得人家骂你了!
有时候很是怀疑人怎么能睁眼说瞎话,但是自历本朝的SARS、《英雄》、《无极》等教育之后,才发现睁眼说瞎话太容易了,眼是睁的,其实心是瞎的。
人间最重是非心啊!

2007年2月9日星期五

《贞观长歌》和《大国崛起》

地球人都知道,央视1套播放的电视剧功能就是教育老百姓,要三从四德、八荣八耻,内容不好看不打紧,关键是能切合时局,充分发挥喉舌的作用。例如台独闹的凶,咱就演个《斩首行动》、《沙场点兵》什么的,让咱大陆的爱国人士意淫一回;要反腐倡廉了,就演个《老娘泪》让各级贪官污吏感动受不了,保不齐有个别几个脑筋短路了跑去自首的;要搞新农村建设了,就演《刘老根》,一部不够,演个三四部。类似案例,举不胜举,俺平日受央视的教育少,所以写不到两句就捉襟见肘了。
总之,奉劝那些国际上著名的研究所,如果要了解中国的政策走向,不必道听途说,只要派个中国通天天坐着看央视1套的电视剧,就了解的八九不离十了。这方面香港同胞就比洋人的政治敏感度强,象当年朱老板钦定的《雍正皇朝》在本港台创收历史剧收视率之最就是力证,当然朱老板身后也是毁誉参半,这倒和雍正爷很象。
2007年伊始,央视的气势就非同寻常啊!先是8套的《卧薪尝胆》,紧接着1套《贞观长歌》,再联系06年底的《大国崛起》,此中用意,那是秃子头上的蚤子——明摆着了。
只是草民愚钝,眼瞅着中央号召咱往大唐盛世、和谐社会大步流星奔,俺怎么还是觉得倒越来越象活在明朝呢?把俺们现在的光景和明朝那些事儿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古已有之”的地方不是一两处,而是相当滴多啊!就连胡总去年招呼非洲兄弟进京开会、今年又驾临非洲也和当年郑和下西洋有异曲同工之妙啊!倒是现在用先进科技手段让小民噤若寒蝉的本事让当年的锦衣卫和东厂高手都自叹弗如啊!
崛起固然不错,可那都是精英们的事,与草民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大国崛起》与《落叶归根》

央视的节目本来是一律概不奉陪的,偶尔只是家中的老太看才被迫享受一下,但是这次却把《大国崛起》全集BT下载来学习了一回,原因无他,总编导其人和俺有很深的渊源。很不幸,渊源是渊源,节目却是一个词“garbage"。第一集《葡萄牙》勉强看完,第二集《荷兰》快进,后面的英法德美就不看了,直接看最后一集《大道行思》,仍然是>>。我不知道是不是到二十一世纪的原因,精英都这样了!
拍《活着》的张导连续拍《英雄》、《十面埋伏》来恶心咱们;拍《荆柯刺秦王》、《霸王别姬》的陈导拍《无极》开创了一个恶搞的新局面;就连每年春节为我们带来唯一一点乐趣的冯导也拍个《夜宴》来让我们不舒服。这TMD都怎么回事啊?你们TMD的都集体吃药了吗?还好有王怡这位仁兄,把《满城尽带黄金甲》给我们解构了一回,让我们看到了张导的大智慧啊!
把《大国崛起》和《河殇》相提并论,那是在侮辱苏晓康、侮辱张家声、侮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经热血沸腾的一代人,那能比吗?
这些日子一直憋着慌,总想找个发泄地,好在有张元,另一个张导,好在有《落叶归根》。好久没有看这样的电影了,本来是想痛痛快快的笑一回,没想到却好几次流出了眼泪。到底有几处也记不清了,只记得在本山和丹丹表演小品的时候,和车上的孩子给本山兄弟递矿泉水的时候,太JB震撼了(引自老罗语录)!
最近觉得自己快跟不上时代了,连老妈都开始研究《三国》、《论语》之类的国粹,只好到书店一口气买了十几本书恶补了一阵,看完发现自己的观点还是大致正确——只要是在央视出现的,基本上还是垃圾,没有在央视出现的可能有好东西。《明朝那些事儿》,《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还耐看看。
拍整套《大国崛起》,央视的大编导、大记者们辛苦了,当时谁出国、出那国一定让大家抓耳挠腮、明争暗斗了好一阵子的,现在东西出来了,网上也反应强烈啊!那些强国的粪青们又可兴奋好一阵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自然丰富了不少。
可是有没有那位能拍一部《建国后知识分子命运集》,或者写一本《文革那些事儿》给80后、90后的孩子们看看呢?不至于让他们再次走我们的老路,而两百年后写历史的人告诉大家“古已有之”。
如果有,俺可以捐款。